帽条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帽条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汉派服装那些出走的时装设计师们服装

发布时间:2021-01-08 17:25:03 阅读: 来源:帽条厂家

图为:武汉高校学子设计的时装

图为:湖北美术学院服装专业学生在课堂上

图为:武汉纺织大学学生进行服装设计

图为:武汉纺织大学,外国留学生正在观看服装毕业展专场走秀

汉派服装,曾经作为一个标签,在服装江湖叱咤风云。今天,这个标签的成色已显黯淡。“汉派服装怎么了?”无数业界人士、消费者在追问。记者历时近一个月,先后深入武汉服装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试图寻找答案。

华服霓裳的T台,设计是幕后的灵魂。让我们先从武汉的服装设计说起吧。

20日晚,201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在北京落幕。应邀参加的三所武汉高校—湖北美术学院、武汉纺织大学和江汉大学,再次取得不俗成绩。其中,武汉纺织大学获得服装设计一等奖、两项设计新人优秀奖,湖北美术学院获得一项设计新人优秀奖。

武汉是华中地区最大的服装设计人才培训基地。然而,和往年一样,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目标仍然集中在北上广等城市。

这是一个令人心酸的统计数据:每年,约有近8成服装设计人才走出武汉—培养他们的摇篮。

她参与设计APEC“新中装”

赵卉洲

在2014年11月10日的北京APEC(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21个成员经济体领导人及配偶集体亮相,他们身着的“新中装”成为焦点。立领、对开襟、连肩袖;宋锦、漳缎;万字纹、海水江崖纹……中国传统服饰元素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亮丽多姿。

作为峰会服装设计师之一,EACH-WAY(艺之卉)时尚集团首席设计师赵卉洲及其团队主要负责第一夫人们的服饰设计及样衣制作。赵卉洲随之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

其实,早在十多年前,赵卉洲在时装界就很有名了。她多次作为中国品牌代表参加国际时装周,先后在法国、韩国、波兰、俄罗斯、香港等地举办专场时装发布会,并且获得“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最佳女装设计师”等荣誉。

翻开赵卉洲的简历,第一句便是“1996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但是,毕业后她没有选择留在武汉,而是南下深圳,在那里实现了自己设计师的梦想—创立个人品牌“艺之卉”。

谈及当初的南下,赵卉洲说:“深圳是一个很有活力的城市,给了年轻人很多机会,对年轻人的创业干预较小,很多时候还能得到政府扶持,我的企业也因此逐步壮大起来。”那时,青涩的她还没有清晰的品牌定位,就觉得职业装好做,所以就设计这个。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艺之卉”从单纯做产品转换到做品牌,不同风格和价位的系列,很受都市白领喜爱,并逐渐成为中国原创设计师女装品牌的代表。

赵卉洲一直与武汉保持着联系。2006年,她在武汉开了第一家EACHWAY店,而今已发展到7家。未来,她打算在汉口投资打造一个文化交流中心,作为EACH-WAY的艺术发布平台。赵卉洲还被母校聘为客座教授,定期来汉讲座交流,在美院,她还有一个工作室,也是服装专业的实训基地。

但赵卉洲一直没有将服装产业基地搬到武汉。在她看来,服装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供应链体系。比如武汉,80%以上的高端面料、辅料及饰品都需要外购,这使得要在武汉开办服装企业,难度颇大。她说:“深圳是特区,又紧邻香港,服装企业在选料等方面没有太大压力,让我能够专注于设计和品质。”

对于未来武汉服装产业的发展,赵卉洲认为,还是应该打造城市文化,用设计改变生活,让更多时尚气息融入这座城市。

她曾是太和首席设计师

王鸿鹰

作为第五、十一届“中国十佳时 装 设 计师”,王鸿鹰的名字早被业界熟知。但很多人不知道,如今是香港MYTHE

CO.设计公司设计总监的她,毕业于武汉纺织工学院(武汉纺织大学前身),曾是知名汉派品牌“太和”的首席设计师。

由于王鸿鹰常年在香港、深圳等地工作,记者通过电子邮件对她进行了采访。谈及当年在太和的经历,王鸿鹰说:“如果不是这次采访,封存了十几年的在武汉太和工作的记忆都不可能被翻开。回想当年,心中充满了感慨、感激和无奈。”

1996年,王鸿鹰毕业。那时,沿海地区服装业发展已经十分发达,但多以代加工或出口为主,企业模式较为单一。王鸿鹰不想一开始工作,设计思维就有太多束缚,希望先在企业工作学习,提升设计水平。此时,正逢汉派服装迅速发展,很多女装企业开始启用设计师,这坚定了王鸿鹰留在武汉的决心。

太和是当时武汉最出名的女装品牌。进入太和后,王鸿鹰像一块海绵,充分吸收各种养分。“曾经的太和很辉煌,是当时国内女装业的先驱,设计师是从法国请来的,企业生产管理请日本人来指导,营销则由台湾专家负责。即便放在今天,也算得上大手笔、大魄力。”

本想学习一二年再出去,没想到在这里学到和得到了太多的东西。在太和,王鸿鹰接触到张肇达、宋昕等知名服装设计师,她不断向他们请教,提升设计才能。“见证了太和从小的老公司搬进工业园区,从区域品牌到国内一线品牌。而我也从刚毕业的一个文弱无名的小女孩到当时的‘全国十佳时装设计师’。我取得的荣誉,确实离不开太和这个团队和平台,很感谢当时的董事长丁凤兰女士,这份感激之情藏了十几年都没机会当面说出来。”

王鸿鹰的事业顺风顺水,但在2001年初,她还是选择了离开。“当时太和在全国的影响力还很强,选择离开也是挣扎了很久。”那一年,中国女装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市场对女装进行了细分,并涌现了诸多新品牌。作为设计师,王鸿鹰坦言,当时太和的定位没有很好的从职业女装为主转化为装扮职业女性为主,整体形象和档次也没有进一步提升,而她更希望从产品的时尚性和丰富性方面拓展,于是离开了武汉。

离开太和后,王鸿鹰去了杭州,创建了一个新的品牌I’VE。两年后,她在香港和广州又创立了MYTHE

CO.设计公司,协助诸多品牌取得飞跃发展。除了为品牌进行一些设计服务,王鸿鹰也按照自己的喜好和个性,进行原创设计研究,并做一些个性订制。

他率先在国内设计运动装

黄皆明

前不久,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时装表演厅内,一位头戴鸭舌帽、穿着运动T恤的男士坐在观众席最后一排,仔细盯着T台上的模特走秀。

他在人群中并不起眼,却有着诸多不俗背景:曾当选“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是国内最早一批运动休闲品牌设计师,曾任乔丹体育股份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如今,他有了一个新头衔:武纺大服装学院副教授。他就是曾在该校学习过的黄皆明。

1995年,黄皆明从原武汉纺织工学院服装系毕业。那个年代,内地服装行业刚刚起步,很多服装企业是由棉纺厂转型而来。即便是单纯做服装的企业内部,对设计师的需求也有限,加上武汉的服装行业就业机会明显不如沿海地区,黄皆明选择南下到广东发展。

黄皆明的第一个东家是广州第一棉纺厂,在那儿主要从事牛仔服装设计。3年后,他进入广州宝元工贸有限公司,这家台资企业是运动品牌匡威的中国总代理,黄皆明也从那时起正式开始从事运动服装的设计,直到成为公司的首席设计师。此后,黄皆明又在百事服饰设计运动休闲服装,直到2004年,他与几个合伙人一起创立了鼎服盛饰时装有限公司,为国内运动、休闲服饰品牌进行产品研发。“产品研发更单纯,也能让我将所有注意力投入到设计上,更好地保证产品品质。”

2009年,黄皆明加盟乔丹体育股份有限公司,担任公司设计总监,在2010年11月落幕的中国国际时装周上,被评为第16届“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

事业有成后,黄皆明并没有回武汉发展。2012年离开乔丹,黄皆明前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充电,师从李当岐教授,研究方向为运动装元素在时装中的设计与应用。3年的研究生生活,让他的理论知识得到补充,也让他萌发了教学的念头。今年初,黄皆明回到武纺大任教,并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我以前主要从事运动休闲服饰的研发,而武汉时尚女装较多,所以一直没有和武汉的企业合作。目前,国际诸多服装品牌的设计都会融入运动元素,在工作室里,我相信我的设计经验和理念,能够帮助学弟学妹。”

为何近8成设计师出走

让我们来看这样一组令人眼热的数据:

在武汉,14所高校设置了服装设计、服装艺术、服装表演等多个涉及服装的相关专业;

每年,培养服装及相关专业本科生2000余名,专科生多达6000余名;

武纺大、湖北美院、江汉大学的服装设计专业在全国院校中排名前10;

截至2013年,仅武纺大就培育出30多位国家级设计金奖得主、11位全国服装设计及表演类冠军,获得100多项服装设计大赛奖项……

说武汉是“服装业人才的摇篮”,一点也不为过。

与此相对应的,却是另一个让人叹息的数据—每年,武汉有近8成年轻设计师出走。

武汉市服装设计师协会会长赵军介绍,有着如此强大的服装科教优势,武汉却留不住专业人才。许多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去沿海城市发展,回归本土的设计师基本只在院校任教,少数留在武汉发展的,即便有自己的品牌,也都并非与本地企业合作。

武汉服装业为什么留不住设计人才?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本地的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不够,缺乏时尚气息。和沿海等地相比,近年来,武汉服装行业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发展,更多的时候是进行批发交易,本土服装企业对设计看得并不太重。另外一方面,作为刚毕业的设计师,他们从课堂走入市场,需要一个再学习的过程,武汉的时尚度不如沿海等地,他们更愿意走出去。当然,收入水平和沿海地区有差距,也是出走的一个原因。”赵军认为。

湖北美术学院服装系主任李海兵说:“产业体系不够健全,本地的服装企业老总对设计师培养不够,而沿海地区的服装企业,更注重品牌、品位的打造,能够给年轻人提供很好的发展空间,所以年轻人更愿意去发展。”

品牌女装折扣货源

女装批发

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

小狐狸生病了

真诚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