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条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帽条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试论我国渔文化的研究与开发-【新闻】银鳞荸荠

发布时间:2021-04-20 13:25:20 阅读: 来源:帽条厂家

试论我国渔文化的研究与开发

渔业是人们以水域为依托、利用水生生物的生命力,通过劳动取得水产品的物质生产事业。渔文化则是人们从事渔业生产的实践所取得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根据考古学研究:我国渔文化的发端,可以追溯至距今一万五千年至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鱼骨是渔文化的最早载体。鱼类对先民生产领域的开拓、劳动工具的发明、人类智力的开启、艺术创作的推动等,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当渔猎生产由手工捕捉、棒打石击、作栅拦截、围堰竭泽,发展为钩钓矢射、叉刺网捞、镖投笼卡和舟桨驱取之时,渔业开始成为人类最早的经济形态之一;随着人类对劳动对象的了解,从随意的摄取演进到识别其品种与习性、适时地捕捉与蓄养,渔文化在生产领域率先取得真正意义上的物质成果,并由此衍生出其它的文化形式。 一、我国渔文化的特性1.历史性。长期以来,我国先民们留下不少极为珍贵的渔文化遗物:如周口店山顶洞人钻上小孔、涂有红色的草鱼上眶骨,新石器时代的鱼钩、鱼叉、鱼镖、鱼枪和石制、陶制网坠,仰韶文化的典型标志“人面鱼纹”彩陶盆,殷商时代.“贞其雨、在圃渔”的甲骨卜辞,象征双手拉网捕鱼、用手持竿钓鱼的甲骨文字“渔”。挂在山顶洞人脖子上、用野藤串的贝壳项链,不亚于当今的金银首饰;古人“以贝为钱”,影响到“财、贸、贵、贱、赚、赔等字的形成。 2.地域性。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渔文化呈现出千姿百态:如香港渔民的天后诞、澳门百姓的妈祖祭、太湖渔家的献头鱼、湖南汉寿的鱼龙会、山东即墨的上网节、天津北塘的跑火把、山区百姓的木雕鱼、青藏高原的牛皮船、安徽黄山的蚌壳舞、浙江温岭的大奏鼓、江西鄱阳湖的渔鼓鱼灯、福建浦源的鱼溪鱼冢、白洋淀渔家的船轿迎亲、新安江“九姓渔民”的抛新娘,渔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态,推动着各地历史的创造和文化的传承。3.民族性。我国各民族在不尽相同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中繁衍生息,形成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文化心理,使渔文化具有浓郁深厚的民族特色:如台湾高山族的渔祭节、贵州苗族的杀鱼节、云南白族的渔潭会、满族同胞的鱼图腾、维族同胞的鱼生肖、黎族同胞的鱼茶、侗族人的酸鱼席、撒尼族人的酸菜鳅、布朗族人的卵石鱼汤、雅美人的拼板舟、摩梭人的猪槽船、藏族同胞的马头船、赫哲族同胞的鱼皮服。民族性文化是世界性文化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4.时代性。在新时期,我国渔文化融进了现代科学技术、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内涵迅速膨胀、功能更为******、交流日益频繁:如浙江舟山的海鲜美食节、江苏泗洪的金秋螃蟹节、山东田横岛的祭海民俗节、广西阳朔的渔火节、博鳌渔家的平安节、台湾省台东的旗鱼文化节等,呈现出大型化、现代化和国际化趋势。出席中国开渔节的外国嘉宾不断感叹:“中国的渔文化真是于不起,太好看子!”,“中国普通渔民对海洋的热爱和保护,太令人感动了!” 二、我国渔文化的功能与变迁功能是指事物所具有的作用、能力和功效。我国渔文化以物质设施、语言文字、图像动作等形态世代相传,在不同的情境下发挥着复杂的功能作用:1.教化功能。文化的本质是以文“化”人,通过智慧的启迪、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情感的诱导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燧人氏教人捕鱼、伏羲氏教人结网,舜“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吕尚受封齐后兴渔之利、使齐成为大国,范蠡著作《养鱼经》、开创世界渔书之先河。里革“断罟匡君”之忠、“羊续悬鱼”之廉、王祥“卧冰求鲤“之孝、庄子“濠梁观鱼”之乐等等,均以熏陶、濡染、启迪、激励等方式,发挥其教化之功能。 2.认知功能。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孔子曰:“钓而不网”,周代渔人置柴木于水中、诱鱼栖息围而捕取的“罧”渔法,是今日人工鱼礁的雏型;汉代渔人置木制红鱼于水中,引鱼上钩,成为后世拟饵钓之先导;东晋渔人以长木击板、惊吓鱼类入网的“鸣木良”,成为后来的声诱渔法;东海渔民以绳编连植于滩涂的竹子、捕获退潮时被竹枝所阻鱼类的“沪”渔法,成了大上海的简称。我国周代关于禁渔期、禁止毒鱼和密网捕鱼等规定,正是现行《渔业法》对渔具、渔法的限制。3.满足功能。渔文化游乐赏玩的满足功能,内容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原始人捕鱼摸虾掌握水性后,出现古称“水嬉”的游泳、弄潮、戏水、赛舟。体形象“文”字、《山海经》称其为“文鱼”的彩色鱼,形态优美、娇姿艳体的金鱼,绚丽多彩、婀娜多姿的热带鱼,点缀庭院雅室、美化人们生活;五彩斑斓、富贵华丽的锦鲤,寓意吉祥幸福、象征和平友谊。除了饲养“水中宠物”、养殖与观赏外,垂钓、斗鱼等更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项目。4.价值功能。我国渔业“十五”发展规划提出发展休闲渔业,有别于养殖、捕捞、加工等传统渔业的休闲渔业;利用水域、资源、设施、渔村村舍、生产器具和渔产品,结合当地的生产环境、人文景观、宗教信仰等等,设计相关的活动和休闲空间,为大众提供体验渔业的活动,达到休闲、娱乐的功能。休闲渔业不仅为渔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和经济价值,而且拓展了渔区发展新空间,开辟了渔业发展新领域,对渔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渔民转产转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我国渔文化曾踞有超越一切的主导地位:由鱼骨的穿凿、涂饰,发展到彩绘、刻划、雕凿、陶塑、研磨,一切新技术几乎都投向了渔文化的创造;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了不期而遇的多点交映局面,留下了大量的鱼图、鱼物和捕鱼、食鱼、信鱼、拜鱼的社会信息。在原始社会,渔文化以图腾崇拜、生殖信仰和物阜祈盼为主,围绕物质和人“两种生产”,发挥组织、教化与改造的功能作用。当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渔文化经历了宗教化、制度化、哲学化与艺术化的重建,其内涵日趋复杂,在社会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与仪式礼制度中,显示认识、整合、选择、向心、满足等功能作用。随着农耕的发展、龙的冲击,“龙尊鱼卑”的人为划分导致人们信仰重心的位移,造成鱼龙混杂、尊卑互映的文化情态。随着社会实践与认知范围的扩大、民族融和与文化交流的拓展、人为宗教的兴盛,渔文化的神秘性在俗信化的趋势中淡化,不断地在适应与整合中变迁,在民间文化领域得到长久承传、重新聚合的机遇,我国渔文化在文物制度方面弱化、衰减了,却在民间的现实生活中求得了生存与发展。 三、中国渔文化的弘扬与开发  渔文化虽是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的一个分支,却是我国文化长河一条源远流长的支流。作为总体文化的次属文化、亚文化,这仅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于渔区来说、渔文化却是该地域的总体文化。如缘海而邑、耕海牧渔六千余年的象山县,从上世纪末起举办中国开渔节。为丰富第四届开渔节的文化内涵,出版了国内首部《中国历代咏渔诗词三百首》;为更好地收集、发掘、整理当地渔文化历史资料及现存表现形式,促进渔文化产业的发展,2004年5月成立“象山县渔文化研究会”,制定了《渔文化研究会课题管理办法》,编辑出版《渔文化研究动态》。1.加强渔文化研究。渔文化的研究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围绕物质、媒介、精神三个层面,对当地渔文化的历史渊源与表现形式,对其内涵、载体、功能的演进而显现的变迁动因、规律、周期、意义等等,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要遵循实用性、创新性、可行性原则,坚持文化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用清醒的头脑、宽阔的胸怀,在文化联系与交流、比较与鉴别中,认识、吸取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博采众长丰富自己,使我国渔文化更加丰富多彩、绚丽辉煌。在渔文化研究中,我们不仅要研究传统渔文化,更要研究本源渔文化;不仅要研究表层的渔文化,更要研究底层的渔文化。体现于日常生活中的表层文化,一般人均能感受,但其最易接受异质文化;底层文化虽然不易被常人感受,却是须臾不可离、演变最慢、也最不易被异质文化所取代,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2.挖据渔文化资源。渔文化几乎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所有领域。今天,渔文化表丰稔喜庆的功能,已在物质、精神和社群文化的长期实践中,潜化为民族的意识、旨趣和风格,依附于民间年画、剪纸中,出现在节日舞台、电视荧屏上。今人“鱼趣”不逊古人,鱼形玩具为数不少,游戏歌舞更是常见的民间活动,渔文化游乐赏玩的满足功能,在人性自由发展的领域,超越社会历史的局限获得新的发展。至于鱼类器物装饰图案,则在现代生活中显示其应用价值、存在意义,成了我国渔文化继续发展的新领域。我国各地渔区渔村、渔岛渔港、渔户渔船,保留大量丰富多彩的活态渔文化遗产:如船俗文化、婚俗文化、节俗文化、食俗文化,以及渔具渔法、渔服渔饰、渔谚渔歌、渔事渔会等等。具有朴实生动的本色、充满野性与活力的民俗,是社会文化进步的源头活水。深入到民众之中,进行艰辛的挖掘、搜集、整理,才能将历史的、现实的、当地的、外来的、静态的、活态的渔文化资源,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3.弘扬渔文化精神。在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中,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证,精神文化是核心。称为“百家之源”的本源文化,注重民族的精神内涵,在中华文明史中具有源头和开创性的地位。不象已形成伦理格局的传统文化,本源文化在文献资料中比重很小、却出现在多姿多彩的古代神话里,古代神话是民族人格的展示、心灵的表白、对待客观事实的精神准则。相传盘古开天劈地时天地相连,鳌鱼献出四腿立于东南西北四角。这是一种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传说大禹治水时,见洛水有一背负“洛书”的神龟游来:此前伏羲氏得“河图”画成八卦。神龟龙马的贡献,表现出一种企盼吉祥的奉献精神。相传大禹治水时劈开黄河中游一座山,形成“龙门”,黄河鲤鱼逆流而上。这是一种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鱼类昼夜不合双眼,时刻保持警觉、清醒,因而其成了道、佛两教的法器。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自律精神。“牺牲、奉献、进取、自律”的渔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在同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结合中,将愈来愈呈现出鲜活的生命力。 4.开发渔文化产品。在开发渔文化产品中,我国各地已取得不少经验、创造多种模式:如经过周密策划、精心筹备,以较短时间吸引大量短期参与者的“节庆会展型”;借助大型设施、开设渔文化主题园的“主题附设型”;在渔文化景区建造诸多景点的“古迹仿造型”;选择交通方便之处、将若干渔文化景点集于一起的“浓缩集锦型”;除必要的基础设施外、基本上不作加工修改,以原有风貌吸引来者的“自然开发型”。当前,我国民众的文化需求已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这种文化价值主体的重心下移是—种具有历史合理性的进步。文化产业以发展经济、赚取利润为直接目的,其前提是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须符合先进文化、健康有益文化的要求,对升华人的思想、提高人的才智、淳化社会风气、驱动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要立足当前,对现有简单、粗放、雷同的项目进行资源整合,着力提升层次,树立品牌形象;同时,着眼长远,制定适合当地渔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提出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新项目,开发具有特色的精品,使之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二十一世纪不仅是知识经济时代、网络经济时代,也是文化经济时代。中国六千年的文明史,传递着渔猎农耕变迁的景象。我国渔文化发展至今,已在更大的程度上体现出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之美,在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杠杆作用。渔文化要在融入经济、服务经济、促进经济发展中,实现自身的繁荣与发展;各地也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用强大的物质基础支持渔文化建设,用锐利的改革思路推进渔文化创新,用最新的科技成果,促进渔文化产业的发展。让我们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弘扬中华渔文化精神,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注〕本文刊登于《浙江渔业》2004年第11期;曾在首届中国渔文化研讨会上发言,编入《中国渔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出版。作者系中国水产学会资深会员、浙江省建德市水利水电局高级工程师,象山县渔文化研究会顾问。

水下电磁阀

流量计

水位控制阀

电动蝶阀